我们每日运动,保持健康的身体,但是身体注定会老会死;我们每日辛勤工作,赢取世间有形的成就,但是这一切将随着身体消逝而化为乌有。在心智方面,譬如,一个人穷尽理智的能力,也只是某几个方面的专家而已;如果不能向上提升到智能的层次,无法对人生作完整而根本的体认,则依然无法摆脱迷惑的困境。又如,一个人的情绪智商很高,各种人际关系都顺利运作,人缘好得可以选上民意代表,但是归根究底仍然不能超出自利的范围。他没有理由欣赏完全的利他行为。再如,一个人可以自我作主,显示独立的选择能力,走在清醒的人生道上,但是他有必要成为君子或圣贤吗?他会愿意舍己为人,甚至杀身成仁(如孔子所云)或舍生取义(如孟子所云)吗?人的身心活动若想突破自我的局限,使自已不会在遇到「痛苦、罪恶、死亡」的威胁时,就手足无措,言行失常,或茫然不知所从,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开始灵性修养。有些例子显示,人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此一修养。譬如,父母每日辛勤工作,身心活动皆属平凡而刻板,目的只是为了栽培子女。表面看来,人类代代相传,走的是相似的模式,好像与灵性无涉。但是,稍作观察,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父母信奉祖先,希望子女光宗耀祖,所以可以长期维持此种身心活动,换言之,他们的身心活动可以被理解,并且因而具有意义,正是由于某种灵性修养,就是类似祖先崇拜的那种信仰。反之,如果排除此一信仰因素,则父母能考虑的只是希望子女将来孝顺自己,而一旦发现此一希望落空,则要自问:还有什么活下去的理由?附带说一句,即使认为子女是来讨债的,也须先相信有因果业报之类的宗教观念,而这也与灵性有关。
潜意识的情绪
关于潜意识,仍有不少待解之谜。不过从心理治疗的临床资料可知,人的潜意识藏有许多情结,并且多半与个人的幼年经验有关。这些情结使人产生特定的情绪反应,如果超出常态范围,就须求教于心理医师。心理医师的办法,是透过病患的回忆与梦境,甚至采用催眠术,来测知其最初的原因。使原因浮现,则其结果或病况得到合理说明,就不再对病患纠缠不清了。这种办法的成效如何,也许仍有争议,但是潜意识中的情结可以由此化解吗?
如果把潜意识当成深层意识,那么越往深处挖掘,所得到的越是个人特殊的遭遇,以及这些遭遇对个人所造成的特殊影响。譬如,人若只就自己的处境来考虑,很容易产生自怜的情绪,而自怜不会因为深化而消失。若想减轻自怜的程度,最好放眼四顾,看看世间无数不幸的人。灵性修养的作用与此类似。灵性不像身体之互不兼容,也不像心智之某种程度的兼容;它可以超越身体、突破心智,与所有的灵性相融为一。这是人的「超自我」或「超个体」的层次。换言之,灵性修养使人不再斤斤计较他从小在潜意识所留下的情结,也不再受限于他意识中清楚分辨的人我关系,然后可以助他走上单纯而统一的「人」的领域,仅就人来看,孕生手足同胞,生命共同体感受。
在精神官能症普遍肆虐的今日,心理治疗的成效远远低于社会的需求与预期,我们若不改弦更张,从事灵性修养,使自己提升到人类层次,由此化解潜意识的情结,那么试问还有什么别的出路?
人活着,就是要由身体做为基础,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并且,在此一过程中,人也由成长而成熟。
身心灵并非平面排列的关系。且以果树为喻。果树的树干与枝叶,就像人的身体;所开的花,就像人的心智;所结的果,就像人的灵性。果树若不开花,犹如心智障碍者;开了花而不结果,则是灵性未能发展。不结果子的果树,毕竟是不健康的;未能发展灵性生命的人,也是不健康及不定整的。
完整人生的方向很清楚。人有身体,身体是有形的物理事实,占有一定的时空。是我的身体,就不是别人的身体,身体与身体之间是不兼容的。在此所论,包括有形可见而可以量化的成就,这方面正是互斥而不兼容的。那么,人的心智呢?经由某种交往互动,我与别人的心智(在知、情、意三方面)可以产生共识与共鸣,彼此欣赏,互相尊重。换言之,心智出现了兼容的可能性。但是,各个心智无论如何兼容,也不可能合而为一。若要抵达合一之境,只有依赖灵性修养,亦即化解个人在身心方面的特质,进而与人类合一,甚至与万物合一的层次。
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必要的非有不可,但是有了这些依然不足;心智成长是需要的,需要的不可缺少,所以须不断成长,那么成长的方向何在?若是向着有形的身,则将同质重复、效应递减,最后纵免陷于困感与失望中,若是向着无形的灵,则将在自我实现的同时,走向自我超越,逐渐与人类合而为一,进而与神明产生良性的互动,使痛苦、罪恶、死亡的威胁,可以化解于无形。所以说,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把握上述原则,身心灵整合的可能性将得以确立,而圣哲的立论也将成为切实可行的理想。
信仰的力量身心的统一
-
2011-01-13 10:06:39
190300
疾病咨询专业医生为您解答疑问
推荐阅读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