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子宫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子宫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基于人群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子宫肉瘤发病率为每年(1.55~1.95)/10万。子宫肉瘤作为一类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可以起源于子宫平滑肌组织、子宫间质、横纹肌等,而不同类型子宫肉瘤预后差异较大,总体上,子宫平滑肌肉瘤恶性程度高,极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预后差。由于子宫肉瘤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可靠的影像学特征和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准确的术前诊断非常困难。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子宫良性肿瘤,可见于50%~80%的女性,因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相似,两者极易混淆。世界范围内,子宫肉瘤的术前诊断率均不高,大部分子宫肉瘤在患者行肌瘤切除术后才得以诊断。在挪威,52.4%的子宫平滑肌肉瘤未能在术前或术中诊断,在美国,不同年龄段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发现子宫平滑肌肉瘤的概率在9.8~33.4/万,由于子宫肌瘤是良性肿瘤,保留子宫的手术及保守性治疗(如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宫腹腔镜等)在肌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对于早期子宫肉瘤,标准的手术方式是子宫双附件切除,因此,术前鉴别诊断子宫肉瘤和子宫肌瘤对于肉瘤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一、高危因素和临床特征
口服避孕药会增加子宫平滑肌肉瘤的风险,非拮抗雌激素会增加患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风险,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是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这与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相似。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发年龄为40~55岁,50%以上为绝经前妇女,部分同时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或有雌激素及他莫昔芬治疗史,20%无明显症状。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较为罕见,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介于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之间,发病年龄跨度大(28~67岁,平均50岁),常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子宫不均匀增大或盆腔包块、宫腔内息肉样赘生物或肌壁间结节。未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罕见,多为绝经后妇女,发病年龄平均60岁左右,主要症状为绝经后阴道流血或表现为子宫外转移病灶。子宫腺肉瘤占所有子宫肉瘤的5%~10%,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妇女,平均58岁左右,青春期或年轻女性也有发生(30%)。
二、影像学检查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MRI检查是目前最有效的鉴别诊断方法,但由于子宫肉瘤的发病率极低,而肌瘤发病率极高,对所有子宫肌瘤患者进行MRI筛查的成本太高,且阳性预测值低,所以建议MRI用于临床特征和盆腔超声提示子宫肉瘤可疑的患者。
三、肿瘤标志物及组织活检术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子宫肉瘤标志物或血液生化指标辅助诊断子宫肉瘤,CA125是常用的妇科肿瘤血清标志物,但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CA125在子宫肉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组织活检术被认为是术前明确子宫肿瘤性质的金标准检查。活检的方式有分段诊刮术、宫腔镜下定位活检、宫颈组织活检术等。分段诊刮术适用于绝经后阴道流血者排查内膜病变、超声提示宫腔内膜不均匀增厚或影像学发现宫腔内有可疑占位性病变者。此种方法简便、费用低,在临床应用较广。宫腔镜可在直视下观察子宫内膜病变或肿物外观,初步判断良恶性,主要用于疑有病变而宫腔诊刮阴性及明确宫腔肿物性质者。宫颈组织活检术常用于宫颈肿物者。
综上所述,由于子宫肉瘤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可靠的影像学特征和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准确的术前诊断非常困难。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和组织活检病理,有助于术前鉴别诊断子宫肉瘤和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张璐芳,蔡晶.术前如何鉴别诊断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35(8):86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