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是妇科常见病。过去多好发于40岁以上的妇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有逐年年轻化的趋势,临床表现上以痛经和经量过多为主。药物治疗一般是对年轻且具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尝试使用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有口服避孕药、止痛药物、孕激素类药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
1口服避孕药。避孕药的主要成分为炔诺酮或甲地孕酮,该成分可以使子宫内膜及异位内膜发生萎缩,从而致使月经量减少、月经周期缩短,减少出血,减轻痛经。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头痛、体重增加等。
2止痛药物。女性的子宫内膜合成的前列腺素过高,就会引起子宫异常收缩,进而引起腹痛。通过抗前列腺素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痛经。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头晕、耳鸣等。
3孕激素类药物。孕激素可以妨碍异位内膜增生,甚至可以导致其退化,抑制相关蛋白酶的表达及血管生成;孕激素价格低,使用途径多样,是控制子宫腺肌病的一种有效方案。主要不良作用为突破性出血、体液潴留等。
4雄激素类药物。甲基睾丸酮间接通过抗雌激素作用或直接影响子宫内膜细胞的局部代谢,促使异位内膜软化和退化。小剂量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痛经,但不能抑制排卵、故可能有受孕的风险。
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GnRH-a是人工合成的类化合物,能促进垂体细胞分泌LH和FSH,长期使用可使GnRH受体被耗尽,从而对垂体产生将调作用,使FSH分泌减少,从而使卵巢分泌的激素显著下降,造成体内低激素状态,起到药物暂时去势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长期使用GnRH-a可引起低雌激素症状,如潮热、多汗、阴道干燥,尤其可使骨密度降低,故连续用药6个月后,应进行骨密度测量。
6米非司酮(RU486)。RU486具有抗孕激素作用可维持无排卵状态,降低雌激素使异位内膜出现低反应性,直接作用于内膜抑制其增生及分泌,促进凋亡,减少生长潜能,拮抗孕酮对内膜局部生长因子和相关酶的作用,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拮抗雌激素对内膜的促增生作用,并且作用于局部血管及血管相关因子而影响内膜的血管形成及生理功能,同时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促使性激素水平异常而影响子宫内膜的增生。使用后可缓解痛经症状,缩小子宫,妊娠率提高。
7溴隐亭。溴隐亭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以有效降低各种原因所致的高泌乳素血症。因此对合并高泌乳素血症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可在其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溴隐亭治疗。
参考文献:戴文新.子宫腺肌病的非手术保守治疗及进展(综述)[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025(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