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宫颈炎
正确认识和处理慢性宫颈炎的宫颈糜烂
作者:

2010-11-15 16:47:28

340200

       宫颈糜烂是妇女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文献报道,在已婚已育妇女,发病率高达40% ~60%,其发病相关因素有宫颈外伤等。
       宫颈糜烂可引起白带增多、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影响生活和工作。所以,对宫颈糜烂并伴有症状者,应积极处理。但是对宫颈糜烂而不伴任何症状者,是否需要处理,近年来,有一些新的观念。
       1.宫颈糜烂认识的误区
  1.1 有性生活才会患宫颈糜烂。
       目前,关于宫颈糜烂的真正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婚后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如分娩、人工流产或性生活过于频繁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宫颈鳞状上皮破坏,宫颈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引起宫颈炎症。但是,临床发现,没有性生活的女性,仍然存在宫颈糜烂,有时甚至是重度糜烂。因此,对于未婚,或无性生活的女性,如果有持续性白带增多,或伴有颜色、质地的改变,则应到妇科门诊就诊,以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1.2 长期重度的宫颈糜烂能够发生癌变。
        许多患有宫颈糜烂的女性都担心是否会发生宫颈癌,认为宫颈糜烂越重,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宫颈癌。理论上讲,宫颈糜烂是一种病理改变,即宫颈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所致,而非真正的糜烂。而宫颈癌是宫颈鳞状上皮发生异常改变,其主要原因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两者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不同,病理变化也不同。因此,单纯的宫颈糜烂,如不合并HPV感染,并不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但是,提醒宫颈糜烂女性,在进行妇科检查时,应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初步除外宫颈癌的可能。因为,仅行妇科检查很难区分早期宫颈癌和宫颈糜烂。有条件者,在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的同时,应行HPV检测。
       1.3 宫颈糜烂治疗时需用阴道冲洗液。
       女性阴道黏膜表面是鳞状上皮,它受到女性性激素的影响,发生着周期性脱落,具有保护作用。同时,鳞状上皮细胞能分泌糖原,糖原被寄生于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分解为乳酸,从而保持阴道内酸性环境,抑制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宫颈糜烂并不是细菌感染引起,如果应用消毒、杀菌、止痒、消炎类的洗液来冲洗阴道,可能会破坏阴道本身的保护屏障,不但对宫颈糜烂无益,而且可能造成阴道继发感染。因此,如果宫颈糜烂不伴有阴道炎症,不主张应用阴道局部冲洗液。
       1.4 宫颈糜烂可治愈。
       目前,国内治疗宫颈糜烂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物理治疗。通常认为物理治疗能够一次性治愈宫颈糜烂。实际上,在病因不清楚的情况下,无论何种保守治疗手段,都不可能完全治愈宫颈糜烂。临床上,经常遇到宫颈糜烂物理治疗后,糜烂区变光滑(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取代),但经过一段时间,宫颈糜烂可能又出现。究其原因,无论应用微波、电熨、激光或冷冻的方法,其原理均是破坏糜烂面的柱状上皮,使其坏死、结痂脱落,新生鳞状上皮长入,达到“治愈”。如果真正病因不去除,宫颈糜烂可能再发生。
       2.对宫颈糜烂的再认识
       目前认为宫颈“糜烂”(cervical erosion)不是炎症,即不是病理学意义的上皮缺失和炎性反应,而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cervical columnar ectopy),属宫颈生理变化之一,不是病理改变。
基于以上新的观念,对宫颈糜烂的治疗也有新的观点。宫颈活检组织中,只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才被认为是病理学意义的慢性宫颈炎。当无病原微生物感染时,宫颈“糜烂”可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分泌物增多,不需进行治疗。
“糜烂”常伴随炎症,针对病因、病原体治疗后,症状多可自行缓解或消失。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对无炎症的宫颈“糜烂”存在过度治疗的问题。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1)<30岁,对于单纯、表浅糜烂多为生理性变化,不必特殊处理。
      (2)>30岁,或颗粒型糜烂、不对称糜烂、有接触性出血、宫颈硬度不同,应做宫颈病变三阶梯筛查,除外宫颈病变。
      (3)颗粒型或乳突型糜烂,如合并有白带增多,外阴阴道瘙痒等炎性症状,应进行治疗。在除外宫颈癌的情况下,多主张局部药物治疗或行物理治疗。
      (4)物理治疗方法较多,但治疗原理相同,疗效相近。关键是掌握正确的适应证,规范操作,注意围治疗期处理,目前无创的海极星治疗可以做为首选,尤其是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
      (5)在行妇科手术前,特别是宫颈病变治疗前,强调常规做宫颈细胞学检查,必要时检测HPV和行阴道镜检查。
       目前,关于宫颈糜烂的概念,发病机制以及处理,观点尚未统一,尤其是新的观念的提出,尚在广大妇产科临床工作者以及病理科医师思考和深入研究中。

请医生答疑解惑,可扫描右边二维码加99子宫网医生微信;与病友交流互动,可加肌瘤/腺肌症QQ交流群: 141721634

肌瘤/腺肌症交流群二维码
疾病咨询专业医生为您解答疑问
提交
评论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