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她渴望爱,却拒绝亲密的肢体关系
接受聚焦超声消融无创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J是位事业有成的律师。对她的身心辅导从她45岁有过三段感情,却由于拒绝进入亲密的肢体关系而告终,这一不同寻常的经历谈起。
她是姐姐,有一个比她年幼两三岁的妹妹。出生后,年轻的父母双双忙于工作,不得已把她暂时送到农村老家由外婆照看。之后,父母又因忙于妹妹没有精力顾及她,直到上小学她才离开外婆回到城里父母的身边。
然而,父母的爱和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对她是陌生的。她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和父母保持着亲近的距离。每当看着妹妹和父母亲密无间地撒娇、亲昵,她在羡慕的同时感到父母更偏爱妹妹。J的父母,不是相敬如宾的夫妻,口舌战是他们解决冲突的主要方式。每当听见父母的争吵声,她就会躲在房间里吓得发抖,会责怪自己的到来是造成父母不和的原因。
7-8岁是一个稚气、柔弱的年龄,也是一个人依据在幼年时期体验到的、被父母爱的感受程度,开始形成自我认知模式的年龄。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年时期对父爱母爱的需求,是其它形式的爱无法替代的。如果小时候父爱母爱缺失或不够,在形成的自我认知模式中,就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可爱或不够好而没有赢得父母的爱。
像J这样婴幼儿时期和父母分离的孩子,由于对父母通过肢体拥抱、爱抚、亲吻而传递的爱、亲密和安全感缺乏感受,他们成人后在社交场合或情感中对肢体的接触或亲密过于敏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拒绝或恐惧,他们也由此拒绝亲密的关系。J的三段感情的结束,在很大程度和她对肢体接触有防范和恐惧相关。
贰
不被爱的感觉,会导致两种极端
觉得自己不可爱、不够好才赢不了父母喜爱的感受,一直伴随着J从少年到成年。她这样的成长经历在中国的家庭和婚姻模式中有着普遍性。在婴幼儿时期,遭遇父母离异、或因意外事件失去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位,也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类似的影响。
这些孩子怀着很深的卑微情结长大,他们中间的一部分接受了这种挫败感,放弃了对自己的信任和努力,成年后的人生轨迹是从一种失败走向另外一种失败。
还有些,像J,是另一个极端。他们会努力追求成就感、完美感,永不满足,目的是为了证明给父母看:我是可爱的,我是值得你们去爱的!他们长期处在这种身心超负荷的状态,却享受不到成就感。
在世人的眼里他们很成功,甚至从外表给人的感觉是非常自信。但只要把他们的外皮轻轻地揭开,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是一个受过伤害、伤口一直没有愈合的孩子。为掩盖有这样深的伤痛,他们会给自己戴上一副面具,怀着这份童年的遗憾经历人生。
叁
试图在爱情中填补童年缺失,注定会失败
在我辅导过的子宫肌瘤及腺肌症的患者中,像J一样试着去填补童年缺失的不在少数。她们大多事业有成,却不自信、不快乐、没有安全感。这些缺失是在之前和父母或者某个特别的人的相处中造成的。那段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还是孩子的他们没有强大的心理去面对、处理和搁置。此后他们心怀遗憾地长大,一直试图去填补这份缺失,往往穷尽一生。
如果在他们小时候年轻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去爱,或没有能力去给他们心灵成长所需要的足够份量的爱,长大后他们就想去寻找一个能给他们爱的人。如果那个人尖酸刻薄,他们就去寻找一个温柔善良的人。如果那个人不够关心他们,他们就去寻找对他们高度关注的人。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如果小时候没有被正确地爱过,长大后会被不懂爱的人吸引。他们喜欢上的是不懂得爱的人,却要让他们学会爱;喜欢上的是尖酸刻薄的人,却要让他们变得温柔善良;喜欢上的是不关心的人,却想要让他们更加关注。而这些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些情感经历失败的主因是:他们一直在挑选可以满足童年渴望的人。
肆
找到你的痛点,开启自我疗愈之旅
在身心辅导中追溯到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并找到造成心身失衡的痛点,不是为了去责备,而是能从那个点开启自我疗愈之旅。
第一步,放弃找一个人来填补心中缺憾的想法。比战胜心中的遗憾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之和谐共处。
第二步,是学会尽力地满足自己对爱,对温柔,对关注的渴求。迈出这一步,先原谅自己过去对自我的挑剔和不接受,开始把目光从外界收回到自己的身上,开始关爱自己的身心灵的需求。我告诉她们:“关爱自己,从珍惜您的生命开始;珍惜您的生命从关爱您的身心行为的健康和自我灵性成长的需求开始!”
在辅导中,我也会告诉她们我的感激——是她们用童年的伤痛和遗憾让我知道了,孩子是上天送来陪伴父母继续修行和成长的天使。而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当选择进入这两个角色时,我们不只是在上演一场场人生的戏剧,我们应该选择负责地在各自的剧中去诠释父爱母爱的意义,让我们的孩子能沐浴在父爱母爱之中没有遗憾地长大,成为一个有爱和感恩的人,懂得用我们赋予他们的爱去建立平衡的自爱、去爱他人、去爱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